今天我们济南德泓教育黄老师带孩子在公园玩的时候就目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恩怨”。
1、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几个小孩蹲在一起围观一只毛毛虫,看着毛毛虫在地上一拱一拱的有趣,有个小男孩直接上手想抓,被在一旁看护的爸爸赶紧阻止了。
看几个孩子已经围观一会了,怕孩子一不注意去抓毛毛虫伤着自己,几个家长就商量着把毛毛虫拿走。一位爸爸刚用卫生纸把毛毛虫包起来准备转移,不远处一个小女孩忽然大哭起来。当时,男孩爸爸并未察觉到那个女孩的哭跟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关系,也没走几步,被抱着女孩的妈妈匆匆拦住:“把毛毛虫放回去好吗?我女儿正在看。”可能是怕孩子哭闹,女孩妈妈语气有些急促,显得不太礼貌。
男孩爸爸有点愣住,但是也没说什么,把毛毛虫放回原处了。
虽然那只无辜的毛毛虫已经放回原位了,可是小女孩还在哭,那位妈妈哄着:“宝贝别哭,那位叔叔做的不对,不应该动毛毛虫。”
小女孩点头,指着男孩爸爸:“叔叔坏蛋!”妈妈继续哄:“别生气,不哭了宝贝。”
这样的对话,在一旁听着的几个家长有点面面相觑,可是那边女孩的父母还在继续,语气不太客气,言词中也都是对男孩爸爸的抱怨。
终于男孩爸爸忍不住了,上前说了一句:“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们。刚才我并不知道你家孩子也在看,你这样不停指责我来哄你家孩子是不是有点不妥?”
女孩妈妈立刻语气比较尖利的回击:“每家孩子教育的方式不同,我这样没什么不妥。”
男孩爸爸被怼的脸色有点不好了:“你教育你的孩子没问题,但为什么要拿我说事?并且,当着我的孩子批评我,我又没做错,我该怎么教育我的孩子。”
女孩妈妈摔过来一句:“关我什么事!”男孩爸爸大怒,一旁的家长纷纷劝阻,才将一触即发的战火消弭下来。
2、我忍不住摇头:我很能理解这位妈妈对孩子情绪的回应,但是不得不说,在这件事情上,她的引导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不妥当的。的确,她怎么教育孩子是她的事情。但是有一点她却忽略了-此时此刻,她和孩子是在公众场合。而有一个很现实的事实就是:凭什么别人一定要迁就你的孩子?还有一点是,如果需要旁人帮忙,那至少她应该对别人客气一些。可是在这两点的沟通上,她却都做错了。她和人交流缺乏基本的礼仪,并且理所当然的以自我为中心。
可是,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着你转,更不是围着你的孩子转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如此“矫情”,孩子也只会越来越娇气,越来越任性,以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3、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注重早期教育,就是因为一个孩子的性格,能力等,很多在幼年时期就播下了种子。而社会能力,是孩子早期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任何年龄的人,都会有一些因为日常冲突和未满足的需求而产生的典型问题。女孩妈妈这样不分是非对错的教育,很容易就使小女孩认为自己是对的,以自我认识为主,其他人都需要无条件的迁就她。长此以往,对小女孩的社会能力发展,并无益处。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没有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的话,内向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变的孤僻,自卑,抑郁。而个性强硬的孩子,则可能变的有攻击性,冲动,好斗或者反社会。
4、我们会希望孩子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善待,但是,我们更需要锻炼孩子的韧性。因为孩子的韧性,会是她在走入社会中适应性行为中很重要的一点。
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不可能永远顺手顺水,势必会遇到挫折,困难。韧性,是指一个人有能力在面对挫折,阻碍,沮丧,错误,缺陷,失望等情绪时,依然保持积极的人生观。如果一个孩子老是依赖父母给他答案,帮他解决问题,修复他沮丧失望的情绪,例如:孩子摔一跤就跟他说:“宝贝,都怪地面不平,咱们打它。”而不是教孩子注意自身的问题,走路的时候小心路面,不要奔跑速度太快等。那么,他的大脑很难形成韧性。如果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迁就孩子,不分场合的事事以她的感受为主。那么,孩子对自我认知,以及社会技能的关系中,就很难掌握平衡。帮助孩子寻找多种解决办法的过程,重视韧性在孩子性格培养中的作用,而不是事事以满足孩子需求为唯一目的,也许,我们才能帮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
1、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几个小孩蹲在一起围观一只毛毛虫,看着毛毛虫在地上一拱一拱的有趣,有个小男孩直接上手想抓,被在一旁看护的爸爸赶紧阻止了。
看几个孩子已经围观一会了,怕孩子一不注意去抓毛毛虫伤着自己,几个家长就商量着把毛毛虫拿走。一位爸爸刚用卫生纸把毛毛虫包起来准备转移,不远处一个小女孩忽然大哭起来。当时,男孩爸爸并未察觉到那个女孩的哭跟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关系,也没走几步,被抱着女孩的妈妈匆匆拦住:“把毛毛虫放回去好吗?我女儿正在看。”可能是怕孩子哭闹,女孩妈妈语气有些急促,显得不太礼貌。
男孩爸爸有点愣住,但是也没说什么,把毛毛虫放回原处了。
虽然那只无辜的毛毛虫已经放回原位了,可是小女孩还在哭,那位妈妈哄着:“宝贝别哭,那位叔叔做的不对,不应该动毛毛虫。”
小女孩点头,指着男孩爸爸:“叔叔坏蛋!”妈妈继续哄:“别生气,不哭了宝贝。”
这样的对话,在一旁听着的几个家长有点面面相觑,可是那边女孩的父母还在继续,语气不太客气,言词中也都是对男孩爸爸的抱怨。
终于男孩爸爸忍不住了,上前说了一句:“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们。刚才我并不知道你家孩子也在看,你这样不停指责我来哄你家孩子是不是有点不妥?”
女孩妈妈立刻语气比较尖利的回击:“每家孩子教育的方式不同,我这样没什么不妥。”
男孩爸爸被怼的脸色有点不好了:“你教育你的孩子没问题,但为什么要拿我说事?并且,当着我的孩子批评我,我又没做错,我该怎么教育我的孩子。”
女孩妈妈摔过来一句:“关我什么事!”男孩爸爸大怒,一旁的家长纷纷劝阻,才将一触即发的战火消弭下来。
2、我忍不住摇头:我很能理解这位妈妈对孩子情绪的回应,但是不得不说,在这件事情上,她的引导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不妥当的。的确,她怎么教育孩子是她的事情。但是有一点她却忽略了-此时此刻,她和孩子是在公众场合。而有一个很现实的事实就是:凭什么别人一定要迁就你的孩子?还有一点是,如果需要旁人帮忙,那至少她应该对别人客气一些。可是在这两点的沟通上,她却都做错了。她和人交流缺乏基本的礼仪,并且理所当然的以自我为中心。
可是,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着你转,更不是围着你的孩子转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如此“矫情”,孩子也只会越来越娇气,越来越任性,以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3、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注重早期教育,就是因为一个孩子的性格,能力等,很多在幼年时期就播下了种子。而社会能力,是孩子早期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任何年龄的人,都会有一些因为日常冲突和未满足的需求而产生的典型问题。女孩妈妈这样不分是非对错的教育,很容易就使小女孩认为自己是对的,以自我认识为主,其他人都需要无条件的迁就她。长此以往,对小女孩的社会能力发展,并无益处。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没有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的话,内向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变的孤僻,自卑,抑郁。而个性强硬的孩子,则可能变的有攻击性,冲动,好斗或者反社会。
4、我们会希望孩子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善待,但是,我们更需要锻炼孩子的韧性。因为孩子的韧性,会是她在走入社会中适应性行为中很重要的一点。
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不可能永远顺手顺水,势必会遇到挫折,困难。韧性,是指一个人有能力在面对挫折,阻碍,沮丧,错误,缺陷,失望等情绪时,依然保持积极的人生观。如果一个孩子老是依赖父母给他答案,帮他解决问题,修复他沮丧失望的情绪,例如:孩子摔一跤就跟他说:“宝贝,都怪地面不平,咱们打它。”而不是教孩子注意自身的问题,走路的时候小心路面,不要奔跑速度太快等。那么,他的大脑很难形成韧性。如果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迁就孩子,不分场合的事事以她的感受为主。那么,孩子对自我认知,以及社会技能的关系中,就很难掌握平衡。帮助孩子寻找多种解决办法的过程,重视韧性在孩子性格培养中的作用,而不是事事以满足孩子需求为唯一目的,也许,我们才能帮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